党委专栏

创先争优: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--新疆教育学院退休老教师季慎英先进事迹

作者:离退休工作处   发布时间:2011-11-11 11:54:00   阅读次数:

 

对事业有永远完不了的情结
——新疆教育学院退休老教师季慎英先进事迹


       季慎英是新疆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,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学奖获得者,自治区优秀专家。他年退休至今,十五年来一直退而不休,坚持不懈,克服种种困难,为新疆各民族教育事业的科研教学、科普宣传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绩,受到了各族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赏。


       科教兴疆,坚持教育科研不动摇


       季慎英1994年承担了自治区重点课题《新疆八个民族5—16岁儿童智力素质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》,担任总课题组长。要完成如此大型的课题,除了研究工作本身具有的困难以外,还有四大困难必须克服:第一是经费少。该项目包含14个子课题,取样需横跨南北疆23个县市,研究对象包括八个民族的校长、教师、学生、家长,共四万多人,工作人员也包含了8个民族,15000元的经费无异于杯水车薪。第二是风险大。该课题技术难度高,政治敏感性强,自然条件十分艰苦,还有许多安全方面的风险。第三是正当课题进行到三分之一进度时,单位通知她退休,退休后还要搞这么大的课题,更是难上加难(因退休无处报销差旅费,她曾自付差旅费3500余元)。第四是家庭有阻力。面对这些困难,她痛苦过,动摇过,但几番思想斗争的最终结果,还是她那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占了上风,决定坚持下去。
       经受帕米尔高原缺氧反应的困难中,她咬牙完成了塔吉克族儿童研究课题;在研究柯尔克孜族儿童时,恰遇地震,还要忍受无水、无饭之苦;在莎车县研究维吾尔族儿童时,要顶着39℃高温,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;在巴里坤县研究哈萨克族儿童时,为节约经费开支,提前结束工作,她竟在服务总台灯下干了个通宵……她历尽艰辛,默默无闻地干了十年!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课题,并取得了理论突破。该课题研究成果有1个总报告和14个分报告。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7篇,省级2篇。共获省部级奖4篇。成果经省内外30名专家正式鉴定为“国内先进水平”,是一项有创见的高产优秀成果。
       该课题成果曾用英、汉、维、哈4种语言和文字在国际、国内多次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。1994年正式发表于《民族教育研究》,1997年用中英文收入《中国儿童发展与家庭》国际会议文集公开发行。
       该课题研究成果为自治区5个职能部门申请如《哈族家庭优生优育黑骏马行动计划》、《碘缺乏症对新疆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》等5个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。向政府提出了8项建议,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。培养了七十八名各族科研骨干人员。该研究1999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,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,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       季慎英还承担了《流动人口儿童心理素质研究与思考》全国性课题,在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上的两所流动人口子女的小学,定点做了9年的实验研究。
       20世纪90年代,在乌鲁木齐市西面光秃秃的雅玛里克山上有个农民工的特殊群体。那里只有两所简陋的小学校,不少儿童因失学而成为迷信、非法宗教、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网罗的对象……,季慎英意识到那里的农民工子女不仅需要关心,更需要“争夺”。为此,她组织了23名专家毅然上山,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“争夺战”。那时候,上山没有公交车,山路泥泞难行,还要通过一条黑乎乎的隧道。每次上山工作必须自带水和饭,自付“交通费”,自付搞调查问卷的纸张费。学生们分住在七沟八梁的山坳里,家访工作难做。季慎英和她带领的专家们坚持定期为山上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校长、教师、学生、家长全方位的进行指导。前后9年时间,最终赢得了这场“争夺战”的胜利,使该基地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典范和样板学校,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移民署官员、国家教育部长和17个省市的文教主管领导以及中国关工委的高度评价。他们上山视察和参观了这两所学校后,纷纷称赞说:“这是新疆的明珠,沙漠的绿洲”,“是真正的素质教育”。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季慎英于1994年出席《社会环境与儿童发展》的国际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。1997年应邀出席《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》国际研讨会,代表中国关工委作了大会发言,并以中日英三种文字收入文集公开发表。
       为减轻学生负担,季慎英退休后的第三个科研课题是自治区教育科研“九五”项目《高效快速阅读与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》。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六所学校18个班级进行研究,历时4年。这项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2004年设立的唯一的一个优秀成果一等奖。另外,还有其他三个全国性项目成果获过一、二、三等奖。


       呕心沥血,组织编写家庭教育系列教材

       为贯彻《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做好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工作,季慎英于1994年至1998年组织28位专家,编写了新疆家庭教育系列教材:《共育新幼苗》(幼儿版)、《共托金太阳》(小学版)、《共奏青春曲》(中学版)三册。她担任总主编,多次同有关部门联系研究,夜以继日的设计、构思,并收集大量资料供编写人员参考。她不仅反复审阅、修改,还亲自撰稿写了歌词和教材使用说明等。
       这套系列教材由自治区科技出版社于1995、2007年分别出版。填补了自治区在这方面的空白,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,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好评。编写这套系列教材,质量要求高,任务繁重,工作量很大。参加编写的同志拿到出版的教材后,都感慨地说:“这套教材能出版,季老师吃苦了,费心了”。季慎英教授还撰写其他论文、文章数十篇,被科协、社科联、教委评为一、二等奖5篇。
 

       良师益友,为培训各族师资尽力

       退休以后的季教授,仍被邀请开过多门正规课程,先后给新疆师范大学、乌鲁木齐市成人教育学院、新疆医科大学及本院十八个班授课806学时。给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自治区分中心培训国家二、三级《心理咨询师》19期,2000多人,共授课724学时。给生产建设兵团、自治区妇联开办各族家庭教育骨干班13期,培训人数为3000人,教学156学时。总计为50个班,培训约7000名师资。
       她还常年满腔热情地接待各族青少年和家长,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排忧解难,解决了不计其数的早恋、网恋、逃学、出走、轻生、犯罪等问题,挽救了一批青少年,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,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。
       2004年,季慎英因车祸断了四根肋骨和左肩粉碎性骨折。俗话说: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,可她才疗养了四十天,就跟随“庆祝兵团成立五十周年讲师团”去喀什、阿克苏、库尔勒等地的农垦团场巡回授课。农一师政委敬佩而又不解的问她“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是不得已,现在是和平年代,你又年迈重伤未愈,怎么也不下火线?”她却幽默地说:“这次大难不死,上帝说我为人民服务年限不够,让我返回来,必须再好好服务于基层。”在场的人听后,个个感动不已。她不仅课讲得好,更重要的是有人格魅力。
  

       长途跋涉,深入天山南北进行公益事业

        季慎英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,但她经常长途跋涉,深入到边远城镇、农牧区、兵团、油田和厂矿企业做讲座和科普报告,街头、公园义务咨询,以及家庭热线电话服务。十多年来她到过的地方有乌市各县区、伊犁州各县、阿克苏、库尔勒各县,喀什和英吉沙、乌洽、布尔津、木垒县及兵团各师、团场等共计八十多个县市区、师团和油田。作过好几百场科普讲座和报告,受益10万多人。因为她讲的内容是急人民之急,想青少年之需,所以深受群众欢迎。一次在库尔勒市巴州二中讲《现代家长的十大新观念》,规模宏大,有一个总会场,16个分会场,来自巴州八个县的听众达4600余人。各会场座无虚席,鸦雀无声,热烈的场面十分感人。
       季慎英说,我做公益事业的原则是“有求必应,有请必到,分文不取、无酬服务”。她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她已75岁了,有九种慢性病,但她总是保持着年轻的心态,昂扬的斗志,克服困难,甘愿奉献,扎扎实实的工作。对此《中国火炬》刊物曾于2006年以《关心下一代战线上的一颗苍劲的胡杨》为题的报道文章,肯定和赞扬了季慎英这种在艰苦条件下老而不朽的精神。
       近三年,她参加了自治区党委主持的“全疆送法万里行”巡回演讲活动。近日,她又在忙于思考如何有效引领大家对青少年进行“核心价值体系”的教育问题……
       她,对事业有永远完不了的情结。


(摘自2011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材料)